向绿而生 向新而兴——湖北竹山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侧记【5】

发布时间:2024-03-30 06:02:53     浏览:

  这片青山绿水涵养出的独特气候和土壤,孕育出了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大县。近年来,历史悠久的竹山茶围绕生态茶园建设、科技赋能生产、文化提升价值、茶旅融合发展多向发力、守正创新,全力推动茶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茶经》有云:“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竹山,多是“烂石”之地,茶得天时地利人和而出上佳品质。但耕于“烂石”之间,茶农自古就饱受“石头缝里刨食”之苦。

  产茶大村得胜镇圣水村党支书师利波对此深有感触,他介绍,村里的茶山既陡峭又偏远,以前茶农都是“靠天收”,产出收益和劳动强度完全不成正比,前几年不少茶农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大片高山茶园成了撂荒地。

  老产业遇到新问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愈发显得势在必行。“扩面与提能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生态与科技并行,加快推动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师利波说。

  走进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茶旅融合基地,高高矗立的摄像头、虫情监测系统、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蜿蜒曲折的有轨搬运车等新鲜面孔引人注目,智能管理系统实时收集茶园气象、土壤、病虫害等信息,并通过自动水肥一体化设备,实施灌溉、施肥、生物防治等田间管理,既让茶园显得“科技范儿”十足,更让茶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解放。

  生态茶园、智慧茶园的建设有效激发了茶农种茶积极性,不少外出务工青年选择回归农业。溢水镇的创业能人朱名钢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他投资近千万元按照生态茶园标准复垦荒芜多年的茶山,并创办三盛茶场,通过种植有机富硒茶,三盛茶叶打入了均价3000元高端市场,且产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竹山县生态茶园面积已突破30万亩,其中高标准茶园12.2万亩,智慧茶园1.5万亩,成功创成全国茶叶科技助农示范县。去年全县干茶产量近1.2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20万茶农年均增收7200余元,名副其实将满山“绿叶子”变成了群众口袋里的“红票子”。

  “片叶不沾地,日产一万斤。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武当山茶制茶大师陈裕海,在参观竹茶集团智能化生产线后由衷地发出感叹。

  今年70多岁的陈裕海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种茶、采茶、制茶可谓样样精通,是圈内公认的“茶专家”。在他看来制茶是门传统手艺,萎凋、杀青、揉捻、二青、理条等繁琐的工艺都要凭借老师傅的经验和感觉,工业化流水线生产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让制茶大师大开眼界的竹茶集团现代茶产业园,由竹山县招商引进宜昌萧氏集团合作运营。企业自研的智能生产线集清洗、杀青、揉捻、微波提香、高温杀菌等制茶工艺环节于一体,实现茶叶加工由“制作”向“智作”跨越。

  “智能化生产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和产量的突破。我们的产品不仅市场反馈良好,而且还屡次在国家级和省级斗茶大赛中斩金夺银。”竹茶集团董事长沈义锋说道。市场口碑+大赛金牌的双重“背书”是科技力量的彰显。沈义锋表示,今年公司将在名优绿茶、红茶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大叶茶、抹茶、茶食品系列茶产品,全力冲刺2亿元产值。

  既能根植传统,也敢创新表达。走进位于得胜镇星梦茶业的生产厂区,空气中氤氲着香甜的气息,气味的源头来自一款“网红”茶醋产品生产车间。企业总经理林航介绍,公司开发的“醋茶淡饭”茶醋饮料,味道酸甜可口中透着独特的茶香,具有开胃解腻、促进消化功效,产品一经推出颇受年轻群体的追捧,成为年销3000多万元大单品。

  竹山县政协副主席、茶办主任丁葛说,竹山适宜的气候、优质的富硒土壤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权威机构检测茶叶含硒量达到量0.06㎎/kg至0.73㎎/kg,茶叶品质极佳。按照“夯实产业链前端、做强产业链中端、发展产业链末端”思路,全县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育苗、种植、加工、营销等产业链实现全程“再造”,产品不仅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黑茶、花茶等干茶系列,还相继开发出茶饮、茶醋、茶零食、茶工艺品等延伸茶产品,有力的促进了产业端与消费端的双升级。

  竹山县有千年的种茶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遇毒得茶而化之,唐中宗李显献“圣水贡茶”于母后武则天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竹山人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

  但受区位不优、信息不畅、理念不新等因素影响,竹山茶叶企业一直处在多而散、小且弱的发展状态,既缺龙头企业带动,更缺知名品牌引领,竹山名优茶以前是货架上“蒙尘”最厚的滞销品。

  “好茶叶,只叫好不叫座,终究是孤芳自赏。”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茶产业链首席专家刘仲华“灵魂之问”,让竹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兴恕至今记忆犹新。

  “产业要发展不能只顾埋头赶路,更要抬头看天。”在全县产业发展大会上,竹山县委主要领导掷地有声的说道。去年,十堰市“武当山茶”产业(品牌)联盟成立,为竹山茶叶“借山扬名”带来了绝佳机遇。该县主动承办首届“武当山茶”开采仪式,全国两百余名专家、学者、茶商和主流媒体记者齐聚堵河之滨,为助力产业发展“站台”、为叫响品牌“曝光”。刘仲华院士怀着对竹山茶产业的深厚期待,担任“竹净尖”“竹净芽”“竹净红”三款新品鉴评专家,并发布极具市场影响力的品质鉴评意见。

  “有了‘武当山茶’品牌的加持,今年的茶市行情格外紧俏,价格较往年上升了20%以上。”竹山本地茶叶经纪人何超对今年的茶市特别看好。“武当山茶”区域公共品牌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高竹山茶产业发展的底盘,产品品质更加稳定、市场价值不断提高,竹山茶叶不仅走出深山,走进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还远销到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竹山县茶办副主任王兴民介绍,全县授权使用“武当山茶”商标的市场主体已有43家,以此为激励,E星体育官网截至目前,全县已有省级茶叶产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茶叶产业龙头企业6家、茶叶经营市场主体255家、茶叶加工车间220家,产业发展呈现出千帆竞技、抱团出海的良好态势。

  雨润青山绿,风催嫩芽发。站在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极目远望,烟岚缭绕,满眼青翠,大泉山生态茶园漫山遍野的茶树青翠欲滴,嫩绿的芽苞秀立枝头,散发阵阵清香。

  “竹山高,山在云雾间;圣水甜,甜在心里面。女娲留下补天石,化作满山绿茶园……”伴着熟悉的旋律,百余名采茶少女在茶园中翩翩起舞、指尖翻转,一片片鲜嫩的芽尖便被收入茶篓中,将“一芽一叶一抹香,一人一篓采茶忙”采茶图呈现眼前。千余名游客听茶歌、游茶山、赏茶艺,尽情亲近自然,感受“只此青绿”。

  随着“茶香十里·竹山乡遇”第二届“武当山茶”茶旅文化主题活动在此拉开序幕,未来一个月茶道表演、斗茶大赛、茶园徒步、茶园露营、篝火晚会等系列茶旅文化活动将轮番上演,为游客送上一场场溢满茶香的文化之旅。

  “游客在茶场可以观茶、采茶、制茶、品茶。还能在这里吃农家宴、住农家院、赏田园景。”在宝丰镇龙井村的智慧茶园里,村民张鹏热情向游客推销自家的农家乐。

  既要“流量”也要“留量”。依托连片的茶园基地,龙井村按照以茶带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的思路,构成了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旅游和茶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村党支部书记李可介绍,全村去年共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茶园客栈等相关产业,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茶农不仅吃上了“茶叶饭”还吃上了“旅游饭”。

  茶旅融合景更美,多业融合茶更香。通过推动“茶旅+康养、茶旅+山水、茶旅+农业、茶旅+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茶香十里·竹山乡遇”的乡村旅游渐成品牌。资料显示,竹山已相继发布了以梅花谷、圣水湖、五福龙井、九女峰、刘家山等重点茶山为节点的精品乡村旅游线 条,去年,全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 1092.78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106.11亿元,分别占全县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的71%和70.8%。

  从靠天收的农耕茶园到长天眼的智慧基地;从小炉灶的茶叶作坊到一屏显的智能工厂;从无人知的农特产品到美名扬的知名品牌;从偏远穷的荒凉茶山到人从众的打卡点……随处可见茶叶种植采摘、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等全产业链条中的创新,竹山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持续提升。(党时轩)

向绿而生 向新而兴——湖北竹山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侧记【5】(图1)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