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概述

发布时间:2024-02-07 05:27:46     浏览: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茶文化的概述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由于我国古代茶道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得古代茶人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这样也给茶人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次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思想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艺茶中所修之道可以是懦家之道,可以是道家、道教之道,也可以是禅宗及佛教之道,具有因人而异的特征。尽管如此,中国古代的茶道精神还是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础。古代茶人虽然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但基本精神则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后来茶道精神的发展都没有超出上述所说的茶道之要素和内含之精神。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考试大纲》明确,论述文阅读是必考内容,它属于现代文阅读。“考纲”对这一考点相应的能力层级表述如下: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可见,这一考点是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文章要点、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为主要目标的阅读行为。

  综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发现,论述文的内容范围很广,可能会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2.分析和筛选信息。3.归纳文章要点。4.理解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这一考点一般是选择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常见命题题干有以下几种: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选项,在原文中圈定选项信息的范围,并找到相关表述,这是解题的关键所在;第三步,把选项和原文中相关的表述进行比较,找出选项和原文内容的差异,然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1.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2.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3.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解答论述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综合试题可发现,命题者常将干扰项设置为如下九个方面:

  1.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数量、范围、程度、频率等方面设置干扰,故意将文本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或以偏概全或断章取义。如:

  [剖析]原文是“多种”,干扰项是“所有”,犯了将“部分”表述为“整体”的错误。

  2.已然与未然:“已然”即已经这样,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即还没有这样,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相反,混淆时态。如:

  [原文]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干扰项]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剖析]目前只是在“小鼠“身上得以实现,至于在人类身上得以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犯了把“未然”误作为“已然”的错误。

  3.主要与次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说成“次要”的一面,或将“次要”的一面说成“主要”的一面,本末倒置。如:

  [原文]到宋代,“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

  [干扰项]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剖析]原文是说“补充”了军费之需,“补充”指“在主要事物之外追加一些”,所以“主要来源”错。

  4.选择与兼备: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如:

  [原文]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干扰项]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可防止减压病。

  [剖析]根据原文可知无论采取“吸纯氧排氮”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均可防止减压病,二者是选择关系,而干扰项说成了兼备关系。

  5.原因与结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常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关系,要仔细加以分辨。如:

  [原文]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多酚类物质的氧化,E星体育保持鲜叶的原色,富含维生素,称作不发酵茶。

  [干扰项]茶被称为绿色保健饮料,而绿茶在制作过程中又保留了鲜叶的原色,因而绿茶是茶叶中的精品。

  6.有据与凭空:文本中本无此意或内容,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无中生有。如:

  [原文]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三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排在第20名。

  [干扰项]不久前《参考消息》等三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E星体育

  [剖析]原文排名依据的是“发行量”,未提及“国际影响”,所以犯了凭空臆造的错误。

  7.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在是非上设置干扰。如:

  [原文]网格协议使得人们几乎能够链接与计算机有关的其他任何东西,甚至是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

  [剖析]原文说网格协议能使人们链接“计算机本身的计算能力”,干扰项犯了将原文中“肯定”的东西加以“否定”的错误。

  8.客观与夸大: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歪曲文本中所述事物的客观性,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如:

  [原文]在太空中,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

  [干扰项]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范围是立体的。

  [剖析]根据原文,航天员在太空中能做到的是“向任何方向运动”,而干扰项将其夸大为“可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就犯了夸大事实的错误。

  9.言此与言彼: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张冠李戴或偷换概念;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答非所问。如:有效阅读信息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试题题干]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剖析]根据原文,第二段说的是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第三段说的是藏族也很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题干要求从“此”(宋朝统治者)入手分析,而D项却从“彼”(藏族)入手分析,这就犯了表述对象误判的错误。

  早期采茶音乐早已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对我国茶产地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的肯定,并且深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和传颂。采茶音乐作为我国民俗音乐中的重要分支,其在声乐教学的发展中也是功不可没的,不仅仅是为我国声乐教学中增添了新的演唱技巧,同时也在声乐教学的舞台形体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早期采茶音乐对声乐教学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力求其能在我国声乐教学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采茶音乐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我国劳动人们在长期的茶作业过程中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常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劳动人民的茶事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其有很多的艺术特征是一般音乐所不具备的,下文将对采茶乐的相关概念及艺术特征进行阐述。1.1早期采茶音乐的相关概念采茶音乐发源于我国湖南、江西、福建等盛产茶叶的地区,最早出现于清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因此,深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喜欢,并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音乐艺术分支[1]。采茶音乐,顾名思义是采茶工人在采茶时候所唱的歌曲,最初由一人清唱,后期发展到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的演唱形式,现阶段已经成为了茶区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另外,早期采茶音乐是我国典型的“劳动歌”,在茶事活动中主要起着“鼓舞士气、协调动作、指挥劳动”的作用,采茶音乐对于茶文化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式[2]。1.2早期采茶音乐的艺术特征作为茶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早期采茶音乐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征。首先,采茶音乐在内容的选择方面,主要以茶活动为主,也就是采茶作业时,根据所劳作的具体内容进行即兴的艺术创作,对劳动的内容以音乐的形式演唱出来,并增加一些劳动时候的动作对音乐进行丰富,在劳动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娱乐的作用。其次,采茶音乐有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我国是茶叶大国,茶叶品种多样,茶产地分布在不同地区,因此在采茶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风格各不相同的茶歌,但就其演唱风格而言,主要是以赣南地区流行的“小调”为主[3]。最后,在采茶音乐的歌词结构方面多采用对称的句式,采茶音乐主要是在进行采茶作业时演唱,因此,歌词往往采用朗朗上口的对称句式,不仅结构严谨,句式工整,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也不会影响到采茶作业的进度。

  早期采茶音乐是民俗音乐中的典范,对实际的声乐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在声乐教学中是功不可没的,不仅仅为声乐教学融入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为声乐教学增添了几分民俗情感,更是为声乐教学增加了些许的审美情趣。2.1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更多生活气息众所周知,早期采茶音乐是对我国茶区劳动人民的写实,其代表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真实再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是一种生活气息非常浓厚的艺术形式[4]。但是声乐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较为高雅的存在,大有脱离生活之外的一种感觉,自从早期采茶音乐作为一种新的民俗音乐被纳入到声乐教学之中以来,就为声乐教学增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采茶音乐正是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挖掘出艺术的存在,并对其进行运用和发扬。传统的声乐教学,是教会学生一些演唱的技巧和独特的唱腔,令其在音准和音色等方面准确出众,但这种方式教出的学生往往在演唱时显得空洞[5]。而早期采茶乐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在进行教育之前首先让学生要对茶区人民的生活进行了解,这样在声乐教学中就能融入更多生活的气息。2.2在声乐教学中增加些许审美情趣早期采茶音乐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其不仅仅被囿于传统的演唱,还在采茶音乐中加入了一些采茶时的动作及对话的对白,这些内容都大大的颠覆了传统声乐教学的内容。采茶戏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声乐教学不在被局限于小小的教室内,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出更多的艺术创作能力,使学生在采茶音乐的内容中获取更多的审美情趣,最终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6]。而早期采茶音乐这种前所未有的集演唱、舞蹈、对白于一体的音乐形式能很好地为学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为其加入一些审美情趣。2.3在声乐教学中增添几分民俗情感早期采茶音乐是我国民俗音乐的典范,具有浓重的地域文化性,能对我国茶区人民的生活和风俗有良好的映射,并且采茶音乐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方言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对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7]。早期采茶音乐在声乐教学中能教会学生去把握我国民俗歌曲的特点,并在教学中增加几分民俗情感。

  早期采茶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演唱技巧、舞台形体等,更在声乐教学的情感把握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3.1早期采茶音乐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技巧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演唱技巧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演唱时的吐字、换气等内容,就我国现阶段的声乐教学而言,主要以西方的美声唱法为主,主要演唱一些外文的曲目,但将美声用在中文曲目中就有些不搭调。民族歌曲、民俗音乐是我国重要的音乐形式,其中就包括早期的采茶音乐,在声乐教学的发展和改进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力。采茶音乐中,要求吐字要非常清晰,内容要朗朗上口,传统的美声唱法很难满足这样的吐字要求,这就要求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根据中国曲目的吐字要求对演唱技巧进行相应的调整[8]。另外,换气是声乐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但由于采茶音乐与英文曲目的换气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采茶音乐的特点,配合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偷气”、“换气”,进而完成采茶音乐中所出现的“声断气不断”的流畅感。3.2早期采茶音乐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舞台形体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学主要注重演唱技巧方面的培训,对演唱时的表演方面还很欠缺,甚至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过于重视演唱技巧而不重视舞台形体表演方面的训练,是直接导致演唱者在进行舞台表演时过于呆板,毫无美感可言,而我国早期的采茶音乐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过程中而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不乏有很多的表演动作,可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劳动人民的丰收喜悦之情。当收到早期采茶音乐的影响之后,我国的声乐教学开始对学生在舞台形体方面重视,让学生在学习演唱技巧的同时,也对舞台形体进行相应的训练,通过对采茶音乐的学习,充分了解在表演是应该如何根据曲目的感情,适当增加一些形体动作,譬如“采茶时的动作是怎样的”、“表达喜悦之情时的表情应该如何”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培训,学生在舞台表演时就会显得自然流畅。综上,早期采茶音乐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舞台形体。3.3早期采茶音乐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把握我国的民俗音乐多种多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艺术盛况,其中采茶音乐要算其中的佼佼者,茶区人民在进行采茶时,所演唱的采茶歌一方面是为了排解劳动过程中的辛苦,另一方面是表达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因此采茶音乐演唱时富于表情的变化,时而是因为劳累而出现的疲惫之相,时而是看到茶树丰收的欢喜之情,对曲目的情感要有相当的把握。但传统的声乐教学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因此,采茶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出现可以大大的弥补这个缺憾,通过对采茶音乐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对曲目情感把握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在情感把握方面的能力,在以后的演唱过程中能够有更多的情感的表达和对情感正确的拿捏。由此可以看出,早期采茶音乐深刻影响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把握。

  综上所述,早期采茶音乐对我国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好的对声乐教学进行了补充。本文就采茶音乐对声乐教学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声乐教学更大更好的发展和采茶音乐的发扬光大。

  [6]黄东阳,赖晓芬.客家采茶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5(2):24-25.

  先贤的话语掷地有声,又充满神秘的美感。拨开时间的迷雾,我们可以看见这些座连绵的茶山——

  冈峦缠绕,兀立奇峰幽谷,其变万状,为天造地设;山色如黛,遍布林木茶园,峰峦叠翠,如古意丹青;又云蒸霞蔚,妖娆妩媚,而有素湍绿潭,泉水叮咚,如诗似画,情趣盎然。再缀以云山烟村、农舍茶亭、畲家茶女……这里的茶山,自然是摄影者的天堂。

  白茶山在闽东北的福鼎,是为海上仙都太姥山。而整个福建,遍布这样美丽的茶山与茶乡。

  自古名山出名茶,享誉海内外的正山小种、闽红工夫、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天山绿茶、福鼎白茶、福州茉莉花茶等福建名茶分别产自武夷山脉、太姥山脉、戴云山脉、鹫峰山脉等。

  闽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八闽大地宛若一片茶叶,而上述山脉则像是叶片之上的脉络,串起了福建省一个个著名的茶乡。每个茶乡的生态不同,茶园茶树各异,有碧水丹山,有云蒸霞蔚,有层层云梯,有竹木相拥,有岛雾氤氲……

  茶之美丽身姿和迷人风韵摇曳于福建的每个角落,她不仅展现给人们绿色、生态、美丽,更重要的她已是千百万茶农的绿色银行,助推各地农业经济的崛起。茶为和谐饮料,吹奏着新时代的和谐之歌。党的十提出的“美丽中国”是美学概念、生态学概念和社会学等多学科概念的统一,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福建茶之美,茶乡之美,是建设美丽福建,乃至美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寻找美丽茶乡,就是在这和谐美好之歌上添韵,借助摄影家美的镜头,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福建茶叶的文化价值和美学内涵。